粮价低迷下我国为何仍大量进口粮食?

尽管我国农民在粮价较低的情况下种地赚钱已属不易,但我国仍大量进口粮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巨大,而国内农业生产在满足这一需求上存在一定差距。通过进口粮食,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供需缺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口粮食可以丰富我国粮食市场的品种和供应,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适时进口粮食也可以作为国内粮食市场的调节手段,平抑市场价格,稳定国内粮食供应。进口粮食还可以促进国内外农业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综合考虑国内农业生产状况、市场需求、价格稳定以及国际农业合作等多方面因素后,我国选择大量进口粮食,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

六亿农民的巨大体量,中国为什么还要大幅粮食进口?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全年粮食进口量为14687万吨,占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的21%,而粮食出口量仅为322万吨。看到这组数据或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地大人稠的中国,为何需要如此体量的粮食进口量,竟然占据全年粮食总量的两成?

粮价低,6亿农民种地本就难赚钱,为何我国还要大量进口粮食?

首先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中国的粮食到底够不够吃?

回答是:够吃。

那为什么还要进口呢?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来解答。

首先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越来越高,日子变好了,人们的需求也就随之改变了。在粮食方面,人们所追求的已经从“吃的饱”变成“吃得好”,以前,一口窝窝头就能饱腹满足,如今,人们对闲暇时烘焙用的小麦粉都有了要求标准。

比如说,国内所生产的小麦,主要是以中低筋品种为主,这种小麦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当生活品质提高以后,人们对于蛋白质更高的高筋小麦就有了需求。

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和要求的持续增高,而国内在特定情况下却又供不应求,所以这直接就导致了国内粮食结构化的矛盾,为了弥补粮食结构化出现的缺口,中国只能通过进口。

2023年1-10月小麦进口总量达到1066万吨,同比增加约35%。而数据更惊人的是大豆,目前中国大豆自给率不足20%,2022年大豆总进口量竟达到了9116.67万吨

除了结构化矛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进口粮食更便宜的问题。我国粮食进口总量中有一部分是用于国内畜牧业饲料使用,作为动物饲料就说明对粮食本身营养价值方面需求相对降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更看重原材料价格问题。

根据2023年11月23日官方数据,全国玉米均价为2817.68元/吨,而国外进口的玉米到港完税后每吨的价格在2496元每吨价格相差321.68元,从资本的角度出发,他们当然会选择更便宜的国外进口粮食。所以在这两个主要问题的加持下,中国慢慢的从净出口国家,变成了净进口国家。

在净进口的大环境下,农民该何去何从?

进口平衡了供需,而作为“舶来品”的进口粮食,它们的远道而来对中国市场到底有什么影响呢?秉承着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依旧从两个主要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先来看一下有利的部分。首先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解决了国内供不应求的问题,稳定了粮食市场的产业结构。再来呢,国外粮食流入中国市场,让国内粮食市场变得多元化,人们可选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种类变多,产量又充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平衡了物价,不会因为供需不够而导致粮食价格过高。

同时国外品种流入中国市场,也会自然而然和国内品种形成竞争关系,国内品种有了竞争压力后只能提高自身的质量,来应对外来者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

对于消费者来说,餐桌上的粮食物美价又廉,最终受益的也是我们,这是有利的部分。

有利必然会有弊。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的来看待问题。粮食的品种多,价格低让消费者受益,但是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价格低就说明利润低,尤其在当下的大环境下,柴油、农资等成本不断上涨,直接导致了农民的利润再次被压缩

当忙活了一年后所得到的收成日趋降低后,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们不得不转而种植利润更高的品种,比如蔬菜、瓜果等。但是当所有农民都达成一致的默契改变赛道去种植瓜果、蔬菜时,又会造成瓜果、蔬菜的产量过剩。从而又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产量过剩价格低廉,农民的收入依然微薄。所以粮食的大量进口最终也影响了农民们的收入。

市场供过于求,瓜果蔬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从而又引起了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2022年数据显示,超过1200万吨的水果在中国因滞销而遭受损失,经济损失超过4000亿人民币

而烂在地里的瓜果、蔬菜,也对土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调查结果显示,烂掉的菜叶会产生寄生虫、蛆虫,污染土壤,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营养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使农作物变得早衰、烂掉,长此以往会直接影响到大环境的发展。可见进口粮食对于中国的影响是两面性的。

把握主动权,做粮食战争最后的赢家。

当一个国家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时,在某些方面国家就会变的被动。中国最著名的两次粮食战分别发生在2004和2008年,一败一胜的战绩,引国人深思。

中国大豆的自给率不到20%,超80%的需求量让中国在大豆国际价格上失去了首发权。2004年,美国炒作中国大豆需求量,将大豆的价格从0.15美元/公斤炒到了0.39美元/公斤,国内大豆的价格也随之涨了起来,由于大豆价格的上升,国内豆农见势大量扩种。

可仅仅过了几个月,美国大豆价格从0.39美元/公斤的价格暴跌至0.18美元/公斤,国内价格也随之跌倒谷底,由于之前扩种,很多大豆都滞销烂在了地里。中国很多压榨行业企业的利润也被压缩到面临破产,从而被一些外资企业低价收购,可以说国外基本控制了我国的压榨企业。在这一次粮食战中,中国惨败。

吃一堑长一智,2008年美国又开始了老套路,再一次炒作中国大豆需求量,紧接着提高了每公斤大豆的价格,有了上一次惨败的教训,中国不再盲目跟风。

当国际大豆价格抬高影响国内价格时,国家就从储备粮仓里放出储备大豆来平衡国内价格,同理当降低大豆价格时,国家就从豆农手中收购大豆,降低豆农的损失。

就这样,中国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完美的打赢了这场粮食战,也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所以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大豆进口量虽然没有降低,但是国内的大豆价格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

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已经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在中国14亿人口的巨大体量下,国家想的是如何保证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就中国现有的土地和人口,主粮和大豆不可能同时满足需求,所以国家必然会选择主粮自给自足,而大豆进行进口。如果一旦保证大豆自给自足,那么主粮那边就会出现一个一亿多吨的缺口,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我们相信未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粮食产业化会不断升级,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必然会减少对国外粮食的依赖。当下国家也在积极进行粮食储备,储备量也连年上升,最终受益的是民众,是我们。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武汉将首次开行到香港的始发高铁  岩羊在悬崖上飞奔如履平地  伦纳德复出时间确定  国际巨星阿黛尔被指抄袭  券商发布计算机板块明年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