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凛冽的寒风席卷着街巷,却无法吹散瓶窑古镇年货集市上的热闹与香气。此刻,正是品尝麻酥糖、寸金糖的最佳时节。12月29日,瓶窑老街上那些老字号糕点摊位和店铺仿佛成了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挑选。
传统糕点,承载民俗记忆
“麻酥糖,也叫‘红纸包’,是用猪油炒熟芝麻磨粉,再用熬好的饴糖糖浆灌注,切成片状后,要包得有棱有角,像叠被子那样。”朱一堂糕点铺的店长朱姐,一边展示着麻酥糖的制作工艺,一边向游客讲述着传统糕点的故事。这套涵盖了包、捏、卷、按、擀、叠、切等“十八般”技艺,曾是制作传统糕点师傅们的基本功,如今却鲜有人能够熟练掌握。
在民间,糕点常用来点缀各种重要场合,如拜年、祝寿、孩子满月、上梁、结婚定亲等。这些糕点不仅承载着甜蜜与祝福,更是一代人的回忆与情感。如今,云片糕、麻酥糖、鸡蛋糕、枇杷梗、芝麻片等传统糕点,早已跨越年节的特定场景,成为居民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为平凡的日子增添了一抹甜蜜。
低价背后,是匠心与坚持
“现代人吃糕点,更多是在体验一种文化、故事与情怀。而我们坚持做糕点,也是为了守住爷爷奶奶那代人的回忆。”法根糕点“厂二代”李婷的这番话,道出了众多传统糕点从业者的心声。
然而,传统糕点的传承并非易事。由于无人传承,已有不少品种被淘汰。朱姐感慨道:“现在厂里只有二十几位老师傅,像传统梨膏糖这样的制作,需要不停搅拌,且要用手去摸滚烫的糖浆,老师傅们手上满是烫出的茧子,年轻一代无人愿意尝试。”即便如此,朱一堂仍保留着十几个纯手工的非遗糕点品种。
从经营的角度看,传统糕点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它们保质期短,最佳赏味期仅三到五天,且商品定价低,单笔订单多在十几二十元。然而,正是凭借品质铸就的口碑和几十年回头客的推荐,这些传统糕点厂商能够在市场中立足。朱姐分享道:“我们制作糕点时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只是少揉一下,口感就会大有不同。我们制作手工产品的,讲究的就是匠心。”
体验升级,人间烟火汇聚一堂
“请问,卖印糕的铺子在哪?我一路打听来的。”游客王小姐嫁到杭州多年,却始终难忘故乡绍兴的印糕香。此次她带着女儿来到良渚,听闻瓶窑集市有印糕售卖,便毫不犹豫绕道而来。“这种糕点我小时候吃到过。那时候常常有,现在却不好找了。”
双椿印糕的张老板告诉记者,像王小姐这样的客人,他每次出摊都会遇到。他在闲林、武林、亚运公园等地都设有摊位,每月还会受邀参加一些非遗展会。他的印糕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谈及生意经,张老板眼中闪烁着光芒:“现做现卖就是我这小摊的‘流量密码’。售卖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传统糕点,现场展示筛粉、填馅、烘焙的全过程,要的就是热热闹闹的烟火气。”
或许,在每一块传统糕点中,都藏着一个故事、一段回忆、一份对传统手艺的执着,对人间烟火气的追寻。冬月里,传统糕点用它们香甜温暖着人心,也等待着更多人去品味、发掘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