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宅基地使用权的收回有多种法定情形,比如房屋坍塌、闲置达到一定期限,以及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继承而来的房屋灭失等。但争议最大的,是“为了乡村公益设施建设需要”这一条款。
2020年施行的《土地管理法》第66条规定,为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并给予土地使用权人适当补偿。
这种情况常见于旧村改造、农村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合村并居、宅基地腾退等项目,与政府主导的征收拆迁项目有所区别。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7)最高法行申1167号《行政裁定书》中指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照法定程序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并对特定情形下的收回给予土地使用权人适当补偿。
尽管这种情形的土地使用权收回明显不同于国家征收,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对土地使用权的调整,但实质上是用于拆迁,并不适用征收拆迁的法定程序、补偿标准等。
由上可知,“收回决定”是对农户重大财产权利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为。因此,其作出并非一张简单的纸,而必须确保农户的物权权利得到完整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在(2020)最高法行申14361号《行政裁定书》中指出,村委会通过召开村两委及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制定通过了村庄改造方案……这符合法律、规章规定的审批程序。
也就是说,一份合法的“收回宅基地使用权的决定”应遵循以下程序:
一、确实存在“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需要。这种需要应落实在纸面上,以“旧村改造项目实施公告”等形式发布。村委会应提供证据,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也应在报批环节中进行审查。
二、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并形成关于收回决定的决议。村委会或村集体有议事规则,不能由少数人决定农户的宅基地是否收回。
司法实践中,一般会审查收回决定在作出前是否获得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4条规定的村民会议的同意。
尽管“宅基地的使用方案”是否能涵盖对已确权宅基地的收回行为存在理论争议,但第(九)项的兜底条款可适用: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如果相关决议由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必须有村民会议的授权。程序上不能仅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而不召开村民会议。
这意味着,农户在村民会议上依法有权表达意见。如果农户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被剥夺,在收到收回决定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房子将被拆除,那么几乎可以断言收回程序有问题。
三、有明确的“适当补偿”方案。收回宅基地使用权的决定不能“白收”,而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实践中,村级组织有责任制定补偿安置方案,保障农户的居住需求,避免因“收回”导致农户流离失所。
按照“先补偿,后搬迁”的原则,收回决定应包含“补偿决定”的内容,以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害。
四、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一般是指县级政府。当然,对2020年《土地管理法》施行后批准用地的收回程序,可能改为找乡镇、街道办批准。
原批准用地的县级政府只是对村集体的报批手续进行批准,对收回行为进行监督,防止村集体违法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侵害农户的合法权益。
因此,如果农户对收回决定不服,其起诉的被告应是村集体,而非履行批准职权的县级政府。
由上述可知,仅仅是几个村民代表“偷偷摸摸”开个会,无权决定将村民的房屋拆除、宅基地收回。
在明律师结合多年办理此类案件的经验,为农民朋友们提出几点建议:
其一,对“旧村改造”等协议搬迁项目的救济需趁早,不要等到收到收回宅基地使用权的决定后才开始考虑法律途径;通常而言,收回决定不会是第一份文件,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协调空间。
其二,一旦“收回决定”作出,要第一时间咨询专业律师,根据律师的建议申请信息公开或村务公开,全面了解涉案项目情况,选择权利救济途径。
诉讼在实践中复杂且艰难,即使确定只告村委会,也存在提行政诉讼还是民事诉讼的问题。不同的选择对适用法律、举证责任等都会产生影响,农民切勿自行盲目起诉,避免走错路。
一般的思路是,农户可以先尝试提行政诉讼,认为村委会的收回决定是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为。如果被驳回,可以转走民事诉讼。
无论如何,农户有权向上一级法院起诉,直至要求检察机关介入监督。
其三,如果宅基地上房屋在收回决定作出后很快被强制拆除,村民应按照应对征收拆迁中违法强制拆除的经验,做好收集固定证据、撤离人员财物、避免正面冲突、及时报警等“标准化动作”,将救济途径的选择交给专业律师。
总之,既然《土地管理法》第66条始终存在,就意味着宅基地使用权在农户无过错的情况下是可以被收回的。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第63条明确规定了违反本条例规定侵犯农村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权益的处罚措施。这为大家捍卫宅基地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持。面对“收回”,农民朋友们不要害怕,首先要看它是否合法。
版权声明:本文为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转载!
文章及图片保留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