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家长和学校共同肩负起教育责任。家长应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支持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学生放学后的生活,严格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内容和权限。学校则应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管理,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及责任人,并提供必要的保管装置。此外,学校还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等方式,解决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
广州也出台了相应的手机管理措施,学校有权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于经允许带入的手机,学校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广州市某中学的一名老师表示,经学生申请、家长签字后,学校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入学校,但不能带进教室等教育教学场所。
然而,尽管多地出台了手机管理禁令,一些商家仍然抓住中小学生对手机的需求,销售“藏手机神器”,试图帮助学生逃避监管。针对这一现象,多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打击此类行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指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处理下架类似商品和服务提供了相关依据,网络平台及相关经营者面向学生宣传、销售“藏手机神器”或提供偷带手机服务,违反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教育部也高度重视中小学生手机管理问题,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原则上中小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若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的需求,需经家长同意并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手机应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对于多地出台的中小学手机管理禁令,大多数家长表示支持,他们认为这些禁令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视力,促进他们专心学习。同时,一些家长也表达了对孩子在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的担忧。对此,多地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在校园公共区域合理设置公用电话,供学生应急联系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除了学校和家长外,社会各界也在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些专家建议学校可以开设数字素养课程,教授学生如何识别信息真伪、保护个人隐私、合理安排在线时间等,组织多样化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如科学俱乐部、文学社、体育队等,让学生在非手机活动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社区和学校还可以联合举办徒步、骑行、露营等户外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远离电子屏幕。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帮助他人、了解社会来拓宽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
多地出台中小学手机管理禁令,旨在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这些禁令的出台,不仅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也反映了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期望。禁令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协作,才能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