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脚步逼近,气温骤降,各种取暖设备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若使用不当,它们也可能成为安全隐患的源头。近期,一则关于女子贴暖宝宝7小时导致二度烧伤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再次提醒我们,在享受温暖的同时,必须重视取暖安全。
据报道,高女士因长时间使用电脑导致腱鞘炎复发,为了缓解疼痛,她在腕关节上贴了一张暖宝宝。然而,7小时后,当她揭下暖宝宝时,发现手腕上竟然冒出了一个大水疱。尽管她并未感到痛感,但实际情况却远比表面看起来严重。高女士立刻前往医院烧伤科处理伤口,经诊断,她的烫伤已经达到了二度烧伤的标准,水疱下的皮肤组织也被烫坏,需要进行清创和定期换药治疗。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入冬以来,低温烫伤患者频繁出现在医院烧伤科和急诊科。63岁的陈先生也是受害者之一,他每晚睡前都会将充好电的热宝放进被窝取暖。某天早上,他的腿上出现了红肿、起疱的症状。由于陈先生有多年糖尿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导致他对温度和痛觉都不敏感,延误了伤情的发现和治疗。医生解释说,低温烫伤虽然看起来不严重,但由于发现晚、与热源接触时间长,可能会造成真皮浅层向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深部组织坏死。
低温烫伤是一个“温柔杀手”,它往往发生在人们不经意间。由于热源与皮肤长时间接触,导致皮肤组织逐渐受损,这种烫伤通常没有明显的痛感,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现,往往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伤害。特别是对于感知能力不敏感的人群,如高龄老人、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患者、婴幼儿、醉酒者等,低温烫伤的风险更高。
除了暖宝宝和热宝,其他取暖设备如电热毯、加热汽车座椅等也可能成为低温烫伤的“元凶”。这些设备在使用时,如果温度设置过高或长时间接触皮肤,都可能造成烫伤。云南的李女士就曾因电热毯在关机状态下自燃而受伤,导致床被烧毁,自己也遭受了二度和三度烧伤。这些案例都警示我们,取暖设备的安全使用不容忽视。
那么,如何避免低温烫伤等取暖安全事故的发生呢?我们应该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取暖设备,并仔细查看产品的CCC认证标识和合格证。没有这些标识的产品往往存在安全隐患,不应购买和使用。在使用取暖设备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确保电源电压和频率与设备标注的一致,并注意设备的功率和功能选择,避免超负荷使用。
取暖设备的安全使用年限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标准,电热毯等柔性发热器具的安全使用年限为6年。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可能存在老化、开裂等安全隐患,应及时更换。在使用过程中,还应避免折叠、近水、长时间使用等不当操作。电热毯等设备加热时间不宜过长,绝对禁止整夜通电使用。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拔掉插头,确保设备处于断电状态。
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感知能力不敏感的人群,使用取暖设备时需要格外小心,最好有专人监护,避免发生意外。一旦发生低温烫伤等事故,应迅速脱离热源,用冷水冲淋或冷敷患部以缓解症状,并及时前往医院就医治疗。
取暖安全是冬季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提高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取暖设备,避免低温烫伤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和安全风险,为他们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取暖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在寒冷的冬季中享受到温暖和舒适,而不用担心安全隐患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