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内容摘要如下:,,一首意境绝美的丁香词,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哀愁与忧思,其词句之间流露出深沉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首词竟出自一位雅好文学的帝王之手,他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更在文学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造诣。通过这首丁香词,人们得以窥见这位帝王内心世界的柔情与细腻,感受他对春天独特而深刻的感悟。这首词以其绝美的意境和深情的诉说,成为了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让后人得以领略到古代帝王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风采与深厚底蕴。它不仅是对春天愁绪的抒发,更是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的体现,展现了帝王在文学领域的非凡才华与独特魅力。
李璟画像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初看这句词,以为出自婉约女词人之手,只觉得意境极美。后来才发现,作者竟是一位帝王——南唐中主李璟。
李璟便是李煜的父亲。他的传世名作不多,知名度也不是太高,但传世的四首词,篇篇精彩,堪称杰作,在中国词史上自有其地位。
李璟是写词高手,一句“小楼吹彻玉笙寒”即成千古绝唱,就足以见得他才华不凡。
李璟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那是一个乱世,政权更迭,战祸连绵,生民涂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共同的期盼唯有和平和安宁。
南唐是其中的一个割据政权,公元937年建立,定都金陵(今南京)。南唐据有富饶的江淮,政局稳定,国富民丰,很快发展为诸邦中的强国。
39年的统治岁月的确短暂,可南唐在文学、书画、声乐等诸方面取得的成就十分卓越,成为五代十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南唐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与开国之主李昪的精明务实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位合格的政治家,李昪勤政爱民,专于政事,兴利除弊,发展农桑,对外实行息兵安民政策,睦邻友好,弭兵休战,保境安民。这些举措都给南唐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此外南唐三朝尚文慕雅之风盛行,君王们崇文重教,先后设有南唐画院、礼贤院,在京师秦淮河畔设“国子监”,兴办太学、小学,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还建置有学馆,号曰“庐山国学”或“白鹿国”。因此,南唐成为文教放兴、艺囿独秀之地。
当时的南唐集结了一大批文人士子,据《南唐书》记载:“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胜,见于载籍,灿然可观,如韩熙载之不羁,江文蔚之高才,徐锴之典赡,高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于一时。而徐铉、汤悦、张洎之徒,又足以争名于天下,其余落落,不可胜数。故曰: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
徐熙 《玉堂富贵图》
南唐绘画艺术唐也蓬勃发展,一时名家辈出,如山水画南派开山鼻祖董源,师法董源的僧人巨然;花鸟画名家徐熙;人物画巨匠周文矩、顾闳中等。他们斐然的成就可彪炳史册。
李璟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后主李煜亦是如此。
公元943年,李璟继位,是为南唐中主。龙衮《江南野史》:“嗣主音容闲雅,眉目若画,趣向清洁,好学而能诗。然天性儒懦,素昧威武”。
由此可知,李璟天资素雅、秉性软弱,能文而不尚武,骨子里生来有文人味儿。当然,李煜的文人味儿更浓郁。
李璟“少喜栖隐,筑馆于庐山瀑布前,盖将终焉,迫于绍袭而止”。据说,他在青年时曾于庐山瀑布前结庐读书,天赋异禀,能文善诗,对文学艺术的爱好远超出对政治的热情。
一个不精通治国为君之道的人被推上了政治舞台,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李璟就是如此。
不过,他虽缺乏雄才大略,却也并不是一味耽于享乐,不思进取之人。继位之初,他也曾想有一番大的作为,可终因内外交困,力不从心,在政治上无多大建树。
先帝李昪临终告诫过他:“德昌宫储戎器金帛七百余万,汝守成业,宜善交邻国,以保社稷”。可是李璟没多久就把这些嘱托忘却脑后。
昔日集结在东宫的一批文士如冯延巳兄弟、查文徽、陈觉等上台后居要职,他们大呼开疆拓土以树立威望。
李璟大规模对闽、楚用兵,削弱了自身实力。东征西讨,穷兵黩武,一步步将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南唐引向了衰亡之路。
随着北方的后周崛起,灭南唐之意欲强烈,便开始不断南侵,周世宗更是数次亲征南唐。
公元958年,南唐兵败于后周,遂去帝号,改称国主。奉周称臣,李璟深感屈辱。
金陵对岸,即是敌境,国内又灾害连连,这种内外交困的窘境让他压力甚大。
可纵然再懦弱无为,他毕竟还肩负着一个偏政小国的安危重任。公元961年,李璟迁都洪州(今南昌)。但“南都迫隘,群下皆思归,国主亦悔迁。北望金陵,郁郁不乐。”
李璟生命的最后几年,心境是悲苦的。每每北望,他心中都会荡起波澜,怀念故都。在无止尽的焦虑和忧愁中,他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是年卒于洪州,年四十六岁。
纵观李璟的一生,他不是一个治理朝政的高手,身上文学家的气质一直远胜于政治家气质。
他一生优遇文学之士,在位期间,身边聚集了大批文学家,他常与这些臣下议论词章,尤其是冯延巳,自少时交游,至老不衰。
李昪当朝时,才华横溢的冯延巳就被任为秘书郎,李璟即位后,冯延巳更是久居相位。两人君臣相称,经常填词唱和,谈诗说艺。
李璟继位后,贵族生活相当腐化。金陵城中,诗酒曲宴成风,宴集之上,歌伎传唱之声不绝。
冯延巳作《谒金门》,其中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句,李璟尝戏之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对曰:“未若陛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也’。”可见交游极深。
作为一位雅好文学的天子,李璟的帝王身份恰好对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他本人偏爱文艺,擅长诗词歌赋,词的创作尤为突出。
他不仅个人写词,还延揽大批文学之士,造就了冯延巳、李煜这样一代巨匠。他的作品保留下来的不多,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成就。
李璟有一首主题为春恨的词篇,文雅优美而又感慨遥深,即《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词写了一位幽居的女子,手卷珠帘,挂上玉钩,凭栏眺望,见到的不是满院春景,而是一片“春恨”浩荡无边,像往常一样深锁重楼。
她内心盛满了恨愁别绪,恨犹未消,凄苦更甚。之所以愁恨未消释,是因帘外落花,寂寂飘零,不知何处是归宿。
词人由落花的无主想起人的韶华和命运,乃至世间一切美好之物,“思悠悠”三字引着读者生起对远人的悠悠遐思。
青鸟不传信来,思念的人音信杳然。她的心只能像雨中的丁香空结出许多忧愁,只有徒然的向往和无望的等待。
她满怀的愁恨无法排遣,只好寄托给暮色苍茫中的楚天云雨和浩渺江波了。我们也仿佛看到一位悲苦哀怨的女子,倚楼独立,若有所思、似有所待,最终却落寞孤寂。
丁香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是淡雅、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有固结难解之意。世人多用此比喻相思之愁郁结不散。
词人另辟蹊径,用丁香花蕾的在雨中的愁整不展,去映衬思妇那颗亦如丁香结般的愁心,更显凄楚动人,实在文雅至极。
整首词韵味荡漾的妙句,空灵透脱的意境,足以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或许词中的“春恨”和“愁心”正是李璟内心的独白,隐含着他对于南唐国势和个人命运的忧思。
李璟身处乱世,当时的南唐外有强敌压境,在偏安江南,国势日蹙,人民益贫的情况下,他纵有心兴国,却也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昔日鼎盛的南唐变得风雨飘摇。
然而,他心中无奈、哀怨、孤独的帝王式情绪,却无法向外人道出,只能婉转地将忧愁郁闷之情流于笔端。
李璟所作之词虽属歌酒宴乐之作,但词中郁积着难以言说的苦衷。他的愁恨太过深沉,有对未来的彷徨,对大美江山的怀恋,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
《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说的是生命摇落的哀伤;《应天长》中“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说的是苦楚难忍的沉痛;《望远行》中“黄金台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说的是等待无望的焦灼。
李璟的词就是这样,遥深的意境中写出的是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故成为传世不衰的杰作。
正如程千帆先生所指出的,李璟这首《浣溪沙》所流露的感情,已经超出一个弱小国主对个人荣华富贵得失的忧虑,而是升华为一种对自己所统治的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关切。
这是词人的帝王身份和个人跌宕的命运赋予词本身的深刻意义。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南唐帝国又经李煜一朝后,终究淹没在宋初国家的大一统中。
作者:溪月,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