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愈发关键。然而,部分企业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使得中国积极响应国际趋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然而,企业在实践中面临不少挑战,超60%的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上存在困难,主要因为缺乏专业的监测和评估方法,难以量化自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大压力。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披露要求方面,国内外均有新进展。在中国,多项举措出台,如《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等,专项构建生物多样性披露框架,推动企业信息纳入报告。国际上,如《GRI 101:生物多样性2024》等,要求公司报告生物多样性丧失驱动因素及社会影响。这些举措的出台,无疑为企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然而,中国企业在实践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许多企业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人才,不清楚自身业务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影响以及应采取何种有效的保护措施。此外,数据收集和监测能力薄弱也是一大挑战,企业难以获取准确、全面的数据来评估自身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表现,这使得它们在制定保护策略时缺乏科学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国企业已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披露工作,如合盛橡胶在其可持续报告中,遵照GRI准则,详细披露了公司业务对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影响,以及在生物多样性管理和保护方面的措施。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缺乏统一规范和客观描述标准,难以量化;企业的生物多样性行动缺乏针对性、系统框架等。
此外,企业在衡量生物多样性影响时面临诸多困难。与温室气体排放有相对成熟的监测技术和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同,生物多样性缺乏准确的数据监测来源和统一的衡量尺度。这使得企业在数据收集和评估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对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影响。
值得欣慰的是,公众和媒体在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积极影响,政府也在积极构建城市级别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性互动。
总之,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