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岁寒方知松柏坚

《子罕篇》9.28中的这句话是孔子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一个关于坚韧与毅力的道理。在寒冷的岁末时节,万物凋零,唯有松柏依然挺立,不畏严寒,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孔子通过这一自然现象,引申出人生哲理:只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与毅力。就像松柏在寒冬中依然保持翠绿,人在逆境中也能坚守本心,不改其志,这样的品质才是难能可贵的。这句话鼓励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保持自己的节操和志向,不被外界环境所动摇。通过孔子的这一教诲,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真正的强者不仅在于平时的辉煌,更在于逆境中的坚持与不屈。
《子罕篇》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注释】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松柏:松树和柏树。

▲后:李泽厚《论语今读》:“后凋”之“后”应训解为“不”,古人用“后”代“不”,措辞婉约也。

《说文》:“后,迟也”。“松柏之后凋”是说松柏“迟凋”,迟到人们总是等不到它凋谢。故将“后凋”译作“迟迟不凋谢”

▲凋:凋零。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迟迟不凋谢的可贵。”

【学而思】

岁寒借喻为乱世,松柏一年四季常青,比喻君子的坚强不屈。在社会混乱的时候,才知道君子的可贵。

李世民的《赋萧瑀》一诗中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只有经过烈风狂吹之后,才知道哪一棵草是刚劲的韧草;只有经过危难和动荡,才知道哪一个人是坚贞的忠臣)是对这一章最好的诠释。

张居正《四书直解》:“春夏和暖之时,万物长养,草木无不畅茂,松柏也不过如此,未见其刚坚有操也。惟当隆冬岁暮之时,寒风凛冽,生意憔悴,草木无不萎死零落者。而松柏乃独挺然苍秀,不改其常。到这时候,然后知其有孤特之节,不与众草而俱凋也。”盖治平之世,人皆相安于无事,小人或与君子无异,至于遇事变、临利害,则或因祸患而屈身,或因困穷而改节,于是偷生背义,尽丧其生平者多矣。独君子挺然自持,不变其旧。威武不能挫其志,死生不能动其心,就是那后凋的松柏一般。所以说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必至此而后知也。知松柏之后凋,则虽春夏之时,亦不可等松柏于他物。知君子之有守,则虽治平之世,亦不可视君子如常人。如必待有事,然后思得君子而用之,岂不晚哉?”

【知识扩展】

《史记·伯夷列传》: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後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译文】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说:富贵如果在不违背道义的情况下可以求得,即使是卑贱的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需要违背道义才能得到,我只好去做我喜好的事。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迟迟不凋谢的可贵。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初,太平公主与其党谋废立,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皆以为然,陆象先独以为不可。公主曰:“废长立少,已为不顺;且又失德,若之何不去!”象先曰:“既以功立,当以罪废。今实无罪,象先终不敢从。”公主怒而去。上既诛怀贞等,召象先谓曰:“岁寒知松柏,信哉!”时穷治公主枝党,当坐者众,象先密为申理,所全甚多;然未尝自言,当时无知者。百官素为公主所善及恶之者,或黜或陟,终岁不尽。

【译文】当初在太平公主与其党羽谋划废掉玄宗皇帝之时,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等人都赞成此举,只有陆象先认为这样做不行。太平公主说:“太上皇废长立少,已经不合道理,再加上皇帝失德,为什么不能将他废掉呢!”陆象先说:“既然皇帝当初是以立有大功而被立为太子的,那么就只能以获罪为由将其废黜。现在皇帝实际上没有罪,我终究不敢苟同。”太平公主十分生气地离去。唐玄宗诛杀窦怀贞等人以后,召见陆象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当时正值严厉惩处太平公主党羽的时候,应当入狱受罚的人非常之多,陆象先悄悄地为这些人申明冤屈,很多人因而得以保全性命,但他从未自己说起过这些事,当时也没有人知道此事内情。朝廷百官中平素受到太平公主的善待或者憎恶的人,此时有的被降职贬黜,有的受到提拔重用,这项工作总共持续了一年之久,仍未全部做完。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