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喽,无颜见爹娘。
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狂,只为穷人要翻身哪,不受欺辱嘿,不做牛和羊。
这首小儿歌,旋律悠扬,词意深远。从小学时学会唱起,它的旋律和词句便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直至多年后,再次唱起,竟有另一番感悟。
“小儿郎”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学堂”不仅仅是学校,更是知识的殿堂;“学问”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更是人生追求的目标;“穷人要翻身”不仅仅是教育的目的,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期望;“先生”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引导我们前行的引路人。
《小二郎上学》这首歌,不仅反映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乡村教育的现状,也唱出了人们对教育的热切期盼。它旋律动人,便于传唱,但若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就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去探寻教育在不同时代的变迁。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这首歌的深意呢?因为时过境迁,不同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同,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培养的人才也会有很大差异。
那么,我国历代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又有哪些变化呢?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王朝建立的秩序渐被冲破,无尽的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孔子那时开始兴办私学,他讲求有教无类,只要能交足十条干肉,就可以来上学。学什么呢?“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数术。这些内容指向的是战争、社交、文案、历法,它们都是当时社会极需的知识与能力。春秋时期的教育内容,更注重于“武”,以适应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汉朝一统全国后,社会渐趋稳定,执行休养生息政策,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到武帝时,国富民强,太学兴盛起来。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的内容就定格为“经学”。通过对经学的认可和推广,汉初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汉朝始终有一个威胁存在——北方的匈奴。因此,汉代一直重视武备,可以说汉朝是文武并重的时期。只是在文化课内容上采用了减法,内容减省以仅为“儒学”。
汉末,董卓领兵进入洛阳,烧杀抢掠,将中国带入四百多年的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虽有西晋短暂的统一,因时间太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里”,战事不断,人口骤降,这时的教学内容,武备必选。文化方面,一是大汉帝国的崩溃,使人们对儒学产生了疑虑;二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处境中,谋求解脱,暂得内心的宁静,所以讲求因果循环,静修来世的佛教兴盛起来;三是道教在这个时期开始也为很多人所接受。这个时期再一次出现了文化方面小的灿烂辉。由于“士族”的兴起,经学这类传统的文化,主要被大家族所专享。
隋唐时期,科举兴起,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转折点,从此开始,文人开始名正言顺的走上了“学而优则士”的道路,一批批文人秉承“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学习目标,通过十年寒窗,在科举中过关斩将,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也促使中国社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人,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韩愈……科举制度冲破“士族”对文化的垄断,使文化进一步得到普及。因为文人在政治中的作用逐步提升,所以“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渐次增加。当然唐朝时期的科举,诗歌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因而也就形成历史上的奇迹,全民都在作诗、论诗、歌诗……
宋代是文人真正登了政治巅峰的时期,重文抑武的政治策略,贯穿始终。伴随古文运用的推进,古文在写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并通过王安石等人最终将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方式固化下来。特别是到了南宋时期,理学兴起,“儒学”再次成为显学。宋朝庞大的进士录取量,也有利的促进了文化的下移,使平民中的知识分子数量极大增多。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主。
明朝以后,科举制度更这成熟,考试程式更为规范,考试内容明确为四书五经,行文方式法定为八股文。考试中考生必须要代圣人立言。这有它的好处,统一性更强,易于出题,便于甄别,有力的破除了科考中的舞弊事件,但也有其弊端,使读书人的思想趋于僵化,文人群体失去了文人原有的个性。《儒林外史》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儒学生态群。武艺再次被抑制,沦为文治的附属品。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期,这种教育制度的弊病更加突出,中国人甚至被称为“东亚病夫”。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倍受凌辱,自“洋务运动”开始建设新学校,以图求富、求强,西方的自然科学开始走近课堂,体育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特别是癸卯学制颁布之后,新式学堂渐多,这为中国近现代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像近代的科技文学方面的许多大师,都与这段时期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前面提到的儿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文体并举的,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思路很正确,特别是扫盲运动的兴起,使国人的识字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打破了数千年来文化为少数人掌控的局面。但后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十年之内,教育被冲击到几乎崩溃的边缘。教学内容也难以文化二字沾边。
改革开放后,高考重启,学校教育再次正常运行,教学内容完全固下来,文化课即为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外加素质课,音体美。但了随着高考竞争力的增强,绝大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都进行了相应改变。以至过度重视分数,忽视学生能力,忽视体育,在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和身体素质都在下降,这是非常令人的忧心的事情。
如今,面对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总感觉像面对数以百万计的奔腾的骏马一般,无论怎么呼唤,都难影响这个洪流的涌动。
幸好国家提出新的教育改革计划,期盼在它的指引下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阳光快乐的成长,都能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