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的哲学解读,不自生方能长久

这句话“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源自《道德经》,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主要阐述了“天长地久”的原因,在于“天地”并不为自身而存在,因此能够恒久长存。,,理解这句话,首先要认识到“天长地久”是对宇宙永恒、自然规律的赞美。而“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则揭示了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奥秘:它们并不追求自身的生存或利益,而是顺应自然法则,无为而治。这种“不自生”的态度,使得天地能够超越个体的局限,达到一种无私、无欲的境界,从而得以长久。,,这句话也启示人们应该效仿天地的这种精神,不要过于追求个人的私利和欲望,而是要顺应自然、顺应大道,以一种无私、无欲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才能像天地一样,达到一种长久、和谐的状态。这句话不仅是对天地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处世的一种深刻指导。

作为万物之母的“道”,是老子特有的概念。老子宣称“道”是实际存在,但又不能被人类的感知觉官能经验到。因为它无形无象,不被观察,不被触觉。它以“无有”、“无物”的形式存在,却拥有取用不尽的能量,生养着天地和万物。


怎样理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道生养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但求奉献不求索取,万物却莫不遵道而贵德。道对于万物的这一生成关系就概括为无为。所以,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反而是必有所为。有所为而不恃,有功劳而不居,才是“无为”的真实含义。

老子认为,道“无为”所以万物生生不息,井然有序。然而作为人主的侯王,为而恃,功而居,依仗自己对于天下的功劳而称孤道寡,贪恋权势,聚敛财货,过着奢靡的无度的生活,丝毫不管百姓的死活,才使得天下纷争不息,人民不能安居乐业。所以,老子主张,若要天下得太平清静,只有侯王效法道之无为,即生而不有、功而不恃,功而不居的玄德,以无事的原则治理天下,才能实现。


道存在,且无为,是老子关于道所提供给我们的知识,道的存在性与无为性,在经文中都能找到它们的相关证明。老子是如何证明道具有无为性的呢?道的无为性在于道生有万物而不生有自身,即道是天地万物的原因而不是其自身的原因。

假设道在生有了天地万物的同时又生有了自身,那么道即为“有”了,于是根据互为对立面的一组概念与事物的相互生有关系,“有”必生“无”,道之为“有”,必将转化为道之为“无”。于是,道就与万物一样成为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存在了。于是它也不可能成为无限宇宙的原因了。所以,道必然是生有万物而不生有自身的了。道是天地万物之所以为是的原因,所以道于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上述证明是通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这段经文内容推导出来的。

道存在,且无为。这两个特性就决定了道不可能成为人类感觉与知觉的对象,它被预设为超验的现实。所以我们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对它进行描绘,找不到恰当的字词对它定义或命名。我们说它是无,是因为它不具备可经验的形式;我们说它是有,是因为不预设“道”存在,天地万物就不能长久。


所以,经文才出现许多道的扑朔迷离的论述。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再比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再比如,“道冲而用之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它“——绳之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所以,“太上,上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道是不可被加以描述、形容、定义和命名的,勉强地加以描述和形容便有了上述扑朔迷离的言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