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讲堂】新时代新征程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明确其实现路径。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农业技术革新与装备升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农业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提升农业竞争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多渠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事业,共同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今天,我们从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在“大国小农”基本国情下建设农业强国的难点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
(一)农业强国的标准
第一,农业产出效率。我们必须确保农业生产要素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通过科技力量将各类生产要素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一个农业强国,要对其资源进行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当我们能够通过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时,就可以让我们的农业产出得到充分增长,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
第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要可持续的,要能够应对自然灾害。当遇到自然灾害时,农业产出下降,并且需要恢复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正常产出,这样的农业就是脆弱的。我们要让农业更有“韧性”,如果没有这个“韧性”,农业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一个国家农业的强大非常重要。
第三,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的产出效率要得到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得到增强,都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来保障。当然,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也有一系列标准来保障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在世界范围里,作为农业强国,就是它能够在农业产出效率、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保持领先。但每个国家要达到农业强国的标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个国家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实现这样的标准,往往也是因国而异的。
(二)我国农业“大而不强”
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应该根据自身农业发展特点来看。具体来看,中国农业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大而不强”的特征。
第一,我国农业规模庞大。我国农业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庞大的农产品产量,很多品种的农产品产量世界领先,但这种规模并未转化为相应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二,我国生产效率较低。虽然我国农业规模庞大,但这种规模不一定就是达到了农业强国的标准,如果用生产要素的耗费达到投入少、产出多来衡量,那么我国庞大的农业规模实际上的产出效率并不高。
第三,科技创新对农业的支持还有很大空间。在农业强国的建设中,科技支撑作用非常重要。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因素,而我国农业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虽然我国农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失去了建设农业强国的信心。建设农业强国的标准不是抽象的,它要和是否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农业产出的效率并不是说亩产越高越好,如果只追求产出效率,就可能造成对土地生产能力过分的剥夺,从而降低土地可持续生产的能力。再有,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些技术能力要被充分利用,也就是要看科技创新与农业需求是否真正相连、相接、相适应。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国农业“大而不强”背后的一个基础性原因,就是农民数量非常多,有近5亿人常住在农村。2019年,我国农户有2.3亿户,户均经营规模7.8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也就是说,从事农业的家庭所耕作的土地面积是非常有限的。同时,我国农业发展也受地形的限制,很多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农地的突出特点是小规模地块和小规模农户相结合,因此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大,农产品总产量高,但生产经营主体却是数量众多的小农户。
二、“大国小农”建设农业强国的难点
那么,“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给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国应该走怎样的路,才能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下面我们就围绕在“大国小农”基本国情下建设农业强国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一)经营机制创新滞后
第一,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滞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生产效率,除了单位面积产量以外,还包括单位劳动力劳动生产率,也就是一个农民一年可以产出多少粮食,实现多少农业产值。从农户角度来看,一个熟练的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如果具有充分的资源,以及在产品售卖中能够得到充分的要素支持和市场激励,那么他的生产效率是可以提高的。从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要素来看,如果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对要素的选择、使用都有很好的机制,投入农业的资本就可以得到合理回报,农业生产的效率就提高了。也就是说,劳动、土地、资本的结合更有效率,那么这个经营机制就是合理的。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市场化进程还存在一定问题,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就显得滞后,突出表现就是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第二,在小农户的农业生产主体中,其主要劳动力的年龄越来越大,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进城务工,从事非农产业,也就是说劳动力的老龄化使得小农户具有的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在农业生产上就表现为学习农业技术的能力、进行市场营销的能力比较弱。这样一来,小农户就不能通过更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让自身产量和收入得到提高。这是经营机制创新滞后带来的表现,是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紧密相关的。
(二)市场体系不健全
第一,市场体系不健全的表现,实际上是从我们所处的农业经营环境,以及中国农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来说的,这种市场竞争不仅包括国内市场的竞争,也包括国际市场的竞争。为解决市场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提高农产品的保鲜和运输质量,这也涉及很多硬件的建设。在一些农业产区,农民辛苦种植了很多特色农产品,但由于交通条件不畅、市场信息不良,以及没有足够的电子商务渠道,这些农产品多数只能在当地市场低价销售,而真正愿意出相对高的价钱购买的消费者却无缘食用这些农产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商品流通设施等方面还不够健全,这是市场体系不健全的重要表现。
第二,对小农户的影响。在不健全的市场体系下,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小农户。对小农户而言,如果市场销售渠道不畅,他的农产品卖不出去,一是会影响其收入,二是会影响其以后的生产性安排。小农户的农产品售卖得好,既能够为其提供生产资料,同时也能增强其进一步从事经营的信心。
第三,完善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比如完善市场信息体系、电子商务体系、冷链物流体系,延长农产品保鲜出售时间,扩大运输距离,保障农户生产的产品能够卖出好价钱。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通过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发展机会和收入水平。
(三)国际政策挑战
首先,从国际农业政策和贸易规则方面来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农业政策频繁调整,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农产品贸易尤其是粮食生产贸易条件不断变化,一是这种变化传导到小农户的链条很长,二是小农户的应变能力较弱,这些都会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影响。同时,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和各国贸易壁垒政策,都给我国农业出口带来了挑战,我们既要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也要应对贸易规则变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严峻形势。
其次,在全球化条件下,很多跨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农业,他们带来了国外先进的农产品技术,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这也给我国以小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同时,小农户要保持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经营,还必须关注相关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形势、价格变化。此外,不仅是小农户,我国主要农业产区的地方政府也应该对国际农业政策和贸易规则进行研究,以促进本地农业发展。
三、“大国小农”建设农业强国的实现路径
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我们必须找到建设农业强国的实现路径。
(一)集体所有制优势
我们必须发挥农村集体所有制优势,形成更有适应性的农业经营体系。每个农民虽然耕种自己具有使用权的土地,但这个土地是属于他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十六条指出:“本节规定的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为特别法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农户必须遵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包时对有关农地的使用用途、经营方式的约定,这就给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的统筹和协调农业生产的功能。这样一种体制实际上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条件更充分的利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集体所有的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各家各户分散经营带来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组织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
在我国,一些比较有能力的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效经营,形成了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离农户最近,能够最先了解农民的生产需求,以及在经营上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应对之策。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提高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率,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推行中还要根据新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克服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组织起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实际上,不同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能力也不相同,并不是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有确切的能力能够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但是他可以和其他经营主体结合。那么,怎样既能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统筹功能,又能发挥市场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服务能力上的优势,使二者充分结合,这就是集体经济组织在谋划为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时需要探索的。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
(二)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强国最基本的标准。我国有超大规模的人口,有庞大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需求,这就必须要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以及加强储备调节能力,确保国家粮食供应稳定,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
保障粮食安全,还必须要构建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既要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的发挥,也要靠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发挥。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金融服务等多方面支持,增强小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能够克服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提高粮食产出,共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高效的、适用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及在生产环节提供技术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科技对农业的保障才能转化为可靠的、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
(三)科技与改革驱动
我们在提高农业科技体系与农民需求契合度的同时,还要把科技的力量和改革的力量结合起来,通过改革推动科技效能的进一步发挥。同时,通过改革使农业科技的使用者,包括广大的小农户,有能力、有积极性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这方面,我们要靠改革措施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通过把农户组织在农民合作社里、团结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周围,以及与各类农业企业、技术服务组织连接起来,推动农户更好地利用农业技术。通过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我们就能真正地推动农业科技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得科技创新的力量转换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力,从而优化我们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
(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当前,小农户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面,要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事关农民积极性的发挥,要构建以小农户为主体、以服务小农户为主要功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际上是指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生产服务的组织体系的总称。在这个组织体系中,既有经营性服务主体,也有公益性服务主体;既有本地社会化服务组织,也有跨区耕作。以小农户为主体、以服务小农户为主要功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会将自己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获得的利润同小农户分享,既能够让小农户从中获益,也能够根据小农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要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五)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
以小农户为主的生产经营主体,长期住在村落中,逐步孕育了深厚的农耕文化。这种农耕文化既包括如何耕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如何与同村人和谐共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产生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都能充分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也是农耕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说,我国在几千年的农耕生产方式的发展中,就长期拥有这样的生态观,也一直在追求生态文明。
我们从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中,自然可以提取生态文明的素养,获得推进生态文明的动力。同时,农耕文化还能提供给农业生产经营者一种追求平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节奏,不过度汲取自然资源,保护本村的各类农业生产条件,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长期发展的基础。
在农业孕育出来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对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是有选择标准的,既能赚取收入,也能获得家庭、村庄的和谐,同时还要保有优美的环境。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该保有我们基于农耕文化所带来的生态文明观,以及基于农耕文化所带来的对农耕技术适应性、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追求。农耕节庆活动使得全社会对于农耕文明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让农耕文明成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丰厚滋养。
我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简单总结。我国在“大国小农”基本国情下建设农业强国,这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生产技术的改进,也需要经营体制的调整;不仅需要发展适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策略,也需要充分保障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者的权益。在文化层面上,要发扬我国农耕文化传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农业强国。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必然不是只追求农业技术的发达、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是与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环境友好功能、农村地区绿色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联系起来的。“大国小农”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建设农业强国的特殊性的工作,也为我们开拓农业强国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广泛作为的空间。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更加有系统性和战略性地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作者:仝志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村发展教研室副主任
封面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