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的医学家、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教授、研究员刘彤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7月8日11时1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9岁。
刘彤华院士,一位与死神争夺患者的病理学泰斗,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病理学的探索与奉献。说起“病理”,许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对于那些罹患癌症的家庭来说,这两个字的分量重若千钧。病理分析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石,许多关乎生死的重要决定,都需要从病理报告中寻找答案。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理科,患者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八旬老者端坐在显微镜前,一丝不苟地分析病理、出报告、指导学生。她就是刘彤华院士,一位对病理学有深厚造诣的学者,她的一生都在与死神争夺患者的生命。
刘彤华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临床病理学家,65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病理学医教研的第一线,对疑难病症的诊断率极高,她的诊断被誉为“全国病理诊断的金标准”。她不仅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为我国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20世纪50年代初,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奇缺,“高级师资训练班”应运而生。刘彤华选择了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病理学,她认为既然不能选择临床,那就选与临床离得最近的学科。这种选择为她后来成为病理学领域的佼佼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迁往四川简阳,刘彤华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始了协和医院病理科的建设工作。她凭借开拓性的工作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为协和医院病理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彤华院士在病理诊断中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凡是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决不轻易下结论。她对待每一个病例都极其认真,经过她阅过的片子、签发的报告达30万份之多,却极少发生差错。她的这种科学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医学工作者。
刘彤华院士不仅在临床病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还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热爱。有人曾形容她“时刻把自己当作一块干海绵,随时准备吸收大量水分”,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术的热爱,是她能够成为病理学领域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
刘彤华院士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她的去世,是中国医学界的一大损失,但她的大医情怀将永驻人间。刘彤华院士,一路走好!
刘彤华简介: 1929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苏无锡; 1947年—1953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1952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高级师资班进修; 1953年—1957年任第六、七军医大学(现第三军医大学)病理系助教; 1957年—1969年任中国协和医学院病理学系助教、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病理系助教及助理研究员; 1969年,因病理学系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研究所搬往四川简阳,她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克服艰难困苦创办病理科,历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年—1985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副主任; 1985年—1995年任病理科主任; 1999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