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花力挺楚剧艺术,为其大声喝彩

为楚剧艺术大声喝彩|江花_大武汉

□ 刘守华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传统戏曲演出盛况空前。作为一名钟情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老学人,我深感自己从小在沔阳(仙桃)乡村的戏曲熏陶下成长,对戏曲等民间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近期,我在家中通过手机和电视屏幕,连续欣赏了乡村楚剧的多场演出,不禁为之深深着迷,仿佛又置身于农村广场大院那些聚精会神听戏的观众之中。

楚剧多以小戏为主,广场演出往往只是片段。虽然演出题材较少涉及金戈铁马、列国争斗,但更多聚焦于男女婚恋、家族伦理、社会公案等题材。这些戏曲内容贴近社会现实生活,使观众倍感亲切。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吕蒙正乞讨赶斋,还是王宝钏苦守寒窑,这些传统戏曲题材中的百姓疾苦,虽已成为历史,但在舞台上得以重温,依然令人深思。

戏曲中对家庭社会伦理的负面鞭挞和正面倡导,具有惩恶扬善的积极意义。例如,赵五娘在饥荒中吃糠孝养公婆,翠花女检过中的老人因轻贱虐待女儿而痛心悔悟,三女婿上寿则是对欺贫恶习的嘲讽。这些戏曲内容,对于今天的社会现实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家庭婚姻、社会交往方面,大力提倡崇善祛恶、激浊扬清仍然十分必要。

尽管楚剧中“凡人小事”居多,涉及国事朝政的内容偏少,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以其浅俗、贴近民间文艺和民众心理的特点,成为拥有巨大活力的大众艺术。在当前的非遗保护热潮中,楚剧再度活跃,充分显现出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楚剧的强旺生命力还来自于它作为荆楚乡野的艺术魅力。它的表演形式简易,与乡间流行的故事传说、民间说唱、舞蹈等民间艺术融会贯通。最吸引人的则是它的唱腔。它以“迓腔”(悲腔)取胜,用悲苦而深沉的曲调诉说勤苦得济、苦尽甘来的世俗传奇。这种魅力源于江汉平原的历史文化土壤,也与楚剧演员能深切体验民众生活境遇和喜怒哀乐情感,设身处地以情感人有关。

我喜爱楚剧,至今还能随口哼出十几岁看过的楚剧《思凡》中的戏词,以及《百日缘》中董永上场的爱情自白。近期,受武汉戏曲表演热潮的感染,我回忆往事,禁不住动笔写了这篇为武汉戏码头、为楚剧艺术大声喝彩的小文章,与相关同仁共谈戏曲,以解乡愁。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

【编辑:姚昊】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前夫给前妻转账 无复婚可能诉请返还  九重紫大结局  上海地铁11号线遭塔吊侵入  戚薇出发图是自拍  岩羊在悬崖上飞奔如履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