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商洛市近年来致力于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旅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彰显文化魅力,实现经济价值转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厚重,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全市有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点1200多处,其中省级以上文保单位20多处。目前,商洛市已发现并列入县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35处古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老官台文化在商洛汇聚。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42个,市级267个,县级42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22人、市级221人、县级203人;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1个,省级非遗特色示范镇4个,省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打造省级非遗工坊16家、市级非遗工坊19家。 工作体系逐步健全,保护措施有效实施,宣传展示有声有色,融合发展挖潜增效。商洛市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建设传统手工作坊,先后建成50个规模以上非遗手工作坊。开辟“非遗+旅游”“非遗+赛事”“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新模式,为众多新业态注入厚重文化底蕴,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步实现了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扶智扶志工作的有机融合。 然而,非遗保护仍面临人才紧缺、文化语境丢失、经济带动不强等问题。为此,商洛市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扩大非遗展示平台,促进非遗文旅融合,激活融合发展新动能,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
来源:商洛日报
作者:张 玉
编辑:吴函
责任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