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农业生产和家居害虫的防控过程中,氟氯氰菊酯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凭借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显著的作用机制,赢得了广大农资消费者的广泛应用与青睐。
氟氯氰菊酯,又称“百树得菊酯”、“百树菊酯”或“氟氯氰醚菊酯”,拥有“拜高”、“赛扶宁”、“杀飞克”等别称或商品名称。对于许多农资消费者而言,它既是“陌生”又熟悉的农资产品。
本期图文,我们将深入探讨氟氯氰菊酯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及其高效使用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并合理使用这一重要农资产品。
氟氯氰菊酯的理化性质:
与“氯氰菊酯”相比,氟氯氰菊酯是含“氟”与“氰基”结构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其化学名为(RS)-α-氰基-4-氟-3-苯氧基苄基-(1RS,3RS,1RS,3RS)-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CAS号为68359-37-5。其分子式为C22H18Cl2FNO3,分子量达到434.29。这种化合物在常温下呈现为棕色无臭味黏稠液体,具有一定的结晶性,相对密度约为1.27~1.28,无特殊气味,且在常温下不易挥发。储存稳定性为6个月。
氟氯氰菊酯的物理性质显著,难溶于水,但易溶于丙酮、甲苯、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此外,它对酸性环境稳定,但在碱性条件下(pH大于7.5)易分解。这一特性使得氟氯氰菊酯在储存和使用时需注意环境(pH值)的“适应性”,以确保其稳定性和有效性。
氟氯氰菊酯的作用机制与特点:
与“氯菊酯”、“氯氰菊酯”、“氟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反式氯氰菊酯”、“高效顺式氯氰菊酯”一样,氟氯氰菊酯属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其作用机制独特而高效,几乎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相同或相近。
氟氯氰菊酯主要通过干扰昆虫的神经传导系统来发挥作用,特别是选择性地减慢神经膜钠离子通道闸门的关闭,使钠离子通道保持开放状态,导致神经去极化延长,周围神经出现重复的动作电位,最终引发昆虫肌肉持续收缩,直至死亡。也就是说,氟氯氰菊酯也是一款昆虫“钠离子”通道抑制剂。
这种作用机制主要影响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锥体外系统、小脑、脊髓和周围神经,而对哺乳动物等高等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被认为是相对低毒的。氟氯氰菊酯杀虫活性较高,具有触杀和胃毒双重作用,能够迅速穿透昆虫体壁或直接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虫体,从而快速发挥杀虫效果。它没有熏蒸和内吸传导作用,但对部分害虫有“驱避”作用。
氟氯氰菊酯的常见剂型及使用浓度:
农资市场上销售的氟氯氰菊酯产品主要有5.7%氟氯氰菊酯乳油。一般情况下,其使用浓度为2000~3000倍液。但也可以根据作物种类,害虫危害程度,以及药液的使用环境条件,酌情调减(增)氟氯氰菊酯的使用浓度,或调增或调,或使用浓度“上限”或使用浓度“下限”。
如何高效使用氟氯氰菊酯:
- 正确配比与施用:在使用氟氯氰菊酯时,需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推荐浓度和用量进行配比。例如,防治蝗虫、稻飞虱等害虫时,每亩地可使用5.7%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40-60毫升,兑清水(勿用“硬水”)30~45市斤后均匀喷雾茎叶处理。
- 选择适宜时机施用:在作物害虫发生初期或幼虫“低龄”期施药效果最佳,此时害虫对药物的敏感度较高“抵御”力最弱,且能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 使用氟氯氰菊酯要注意安全防护:施用时应穿戴好防护服、口罩和手套,避免药物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施药后应及时清洗喷雾器,防止残留药液对其他作物或环境造成污染。
- 使用氟氯氰菊酯要注意观察与调整:在施用过程中,要密切地观察田间虫害发生情况,如虫害危害严重,可适当增加用药量或施药次数。同时,注意观察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避免产生药害,规避用药风险。
- 氟氯氰菊酯残存品的储存与保管:没有使用完的氟氯氰菊酯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远离火源和高温,以防药物分解或失效,同时也要防止误拿误服。
使用氟氯氰菊酯的优势:
氟氯氰菊酯的主要优势有:杀虫谱广,除作物地上植株上的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等咀嚼式刺吸式口器害虫外,对于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危害防控效果仍然十分明显。其次就是对于害虫的击倒速度非常快,击倒力强。基本上药后1小时内,害虫就可以迅速被击倒且不易复苏,效果彻底,没有害虫“假”死又复活现象。最后就是对于害螨危害和部分“蝽类”害虫危害有明显的防控效果,这是“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所做不到的。
通过合理、高效地使用氟氯氰菊酯,我们可以有效保护作物健康生长,维护家居环境清洁,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危害。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您更好更有效地利用与使用氟氯氰菊酯这一优质高效农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