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言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原本是为《水经》这本书作注解的,但文字极为优美,因而《水经注》也可被视为一部文学著作。
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杰出人物,姓氏“郦”较为罕见。西汉时期有郦食其(yi ji),此处应读作(li ji),现在较为知名的有郦波及其诗作。
先来看这段文字的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段文字以四字句为主,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背诵起来极具韵味。
我们逐句进行分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指的是重庆至湖北之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虽然三峡总长并非七百里,现今测量大约两百公里。三峡以西即属巴蜀地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故巴蜀在古代相对较为闭塞。《笑傲江湖》中青城派长青子号称“三峡以西,剑法第一”,这基本与井底之蛙无异。
后面描述了三峡两岸的景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两岸群山连绵起伏,重重叠叠,几乎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非在正午或午夜,太阳或月亮升至最高点时,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这与前句“隐天蔽日”相呼应。
“至于夏水襄陵”,夏季江水上涨,几乎淹没了小山包。主席的诗句“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正描绘了此景。
“沿溯阻绝”,顺流和逆流的船只均被阻断,无法航行。沿,指的是顺流。溯,指的是逆流。《诗经》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虽都提及“溯”,但意思并非都是逆流。《尔雅·释水》中记载:“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
接下来的句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的书籍将这几句与上面的“沿溯阻绝”分为一段,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若分为一段,就会产生疑问:既然都“沿溯阻绝”了,又怎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因此,从“或王命急宣”开始应为另一个自然段。有的书将“王命”译为皇帝的诏书命令,我对此有所质疑。皇帝通常位于中原,如西安、洛阳等地。若是皇帝的命令,理应从东向西传递,即逆流而上,而不应是从白帝城到江陵这样的顺流而下,因此不可能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我觉得这里的“王命”更可能是指官府的命令,这样解释较为合理。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我们对白帝城的印象,一是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二就是李白的这首诗了。
“其间千二百里”,白帝城到江陵并非一千二百里,现今测量大约是三百五十公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与顺流而下相比,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觉得快。
接着是描述春季和冬季三峡的景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特别注意“素湍”的“素”字,水流时呈现白色。主席的诗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浙江之潮》中形容潮水“玉城雪岭”,都是白色的。
三峡两岸不仅有山,还有泉水、瀑布、岩石、怪柏。“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这四个字组合在一起,生动传神,引人遐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当天刚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山涧显得寂静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两岸的猿在鸣叫,叫声凄凉,在空谷中回响很久才消失。
这使我们联想到杜甫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样表现出悲肃凄凉的气氛。
然而,李白的诗却展现出了另一种心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见,同样的景象在不同心境的人眼中,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李白的心境显然是轻松如释重负的,而郦道元和杜甫却感受到了哀转凄凉。
主席游览三峡的感受又与他们不同,“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