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帮主导读】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视觉呈现的。园长小主,立在幼儿园大门口的家园联系栏,是否给来来往往的家长留下最好的印象呢?看看这篇文章,经验分享如何设计家园联系栏~
PDP(Parents Documentation Pan—els),即“家长记录板”,是由Brown、DuPaul等人介绍的一种美国非常有效的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方法,在国内通常被称为“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栏”和“布告栏”等,它是家园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各种交流方式中,PDP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较直接、较普遍的交流方式。PDP能够促进家园间的、家长间的育儿经验交流、弥补教师与家长交往时间上的不足,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和增强家园沟通。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以及家长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版面、名称、内容和形式总是一副老面孔的PDP,不能仅仅局限于呆板的长方形式样的设计,也不能固守于每月、每周、每日工作和活动的介绍,更不能禁锢于有限的小窗口之内。笔者认为,PDP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一、版面的趣味化和艺术化
PDP版面的安排与设计应该具有趣味性,既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同时又能吸引幼儿的目光。为了引起家长的阅读兴趣,可以在书写形式上做一些创新,把文字和简笔画相结合。这样的版面设计生动且充满童趣,与班级的整体环境更加协调。传统的PDP设计形式大都为长方形构造,教师通过剪贴图片来装饰版面,这些呆板的外表不能让PDP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可以从平面结构向半立体、立体结构发展,如用彩色纸折叠花、草、树木,用实物进行装饰等。同时,应该摒弃运用大量的图片即为艺术化的观点,艺术化主要是精美与实用的统一。
二、名称的时代化和文化化
如今,信息时代的气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PDP中栏目的名称也应该改变传统的称呼,体现时代的特色。如信息快递、家园聊天室、幼儿在线等富有创意的名称的出现,可以大大提高家长关注的兴趣和热情。
园所文化又可称为园所组织文化,是指每个托幼机构特定的组织文化。由于每个托幼机构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从而造就了每个托幼机构所特有的园所组织文化。语言是一定文化的载体,当然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名称亦然。因此,PDP各栏目的名称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指向性,是凸显园所文化的重要途径。如某幼儿园以音乐为特色,将该园PDP中的各栏目名称定为“每周进行曲”“宝宝圆舞曲”“家园交响曲”等,这种具有鲜明的文化指向性的创设,不仅能将名称变为园所内部文化传递的载体,还可以使家长对园所文化产生直观的印象,并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
三、内容的及时化和丰富化
PDP的内容应当及时更新,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增强活力,才能保持对家长的吸引力,引起家长的关注,进而了解班级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传统的栏目内容主要固守于每月、每周、每日工作和活动的介绍,这些内容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留给其他栏目的空间是少之又少,并且更新的速度也较为缓慢,使PDP失去了其本来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多个栏目,如“班级特色”“消息树”“回音壁”等,做到内容丰富且富有创意。但要注意,栏目并非越多越好,要进行适当选择、取舍和调整。如在流感易发期,可适当增加一些关于流感的预防、传播途径等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请家长配合做好预防工作。另外,要做好栏目的更新工作。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等人建构的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互动的实质是交换奖赏和惩罚。从其中的价值命题来看,某一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该项行动。
教师要想让家长对PDP的关注,必须及时更新PDP的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认可,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的情况下,继续采取该项行动的积极性就越高,进而实现对家长更好的指导,最终让幼儿在家园共育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四、形式的多样化和互动化
PDP作为幼儿园对外宣传的窗口,作为班级向家长展示的舞台,其内容很重要,但形式也不可忽视。我们传统的形式是禁锢于有限的小窗口,即只局限于“布告栏”里文字的表达,而忽视其他形式的运用。这种单向传输使家长处于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家长积极地参与,何以促进家园的双向交流。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做到内容丰富,还需要在形式上不断改进,力求多样化,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交流。如开设“请您参与”“畅所欲言”“家长留言”等专栏,围绕家长关心的话题、班内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孩子吮吸手指怎么办?”“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幼儿园要不要开设英语课?”鼓励家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将各自的教子经验公布在PDP中。这样,既让家长感到教师对他们的需要与信任,又发挥了家长的主观能动性,使家长成为积极的教育合作者,增加了家园共育的机会,促进了家园互动。
PDP作为一种家园合作方式需要在版面、名称、内容和形式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连接家园的桥梁作用,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满足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来源 《幼儿教育》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杨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