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前后,簋街成为了我品尝美食的圣地。那时,小龙虾如火如荼,胡大饭馆的排队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几十桌、甚至一百多桌的盛况时常发生,凌晨时分仍有食客在等待。但我的簋街之行,并非仅仅为了小龙虾,而是被馋嘴蛙的魅力所吸引。胡大与嘉陵楼馋嘴城,它们的蛙肉鲜嫩香辣,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气息,让我每次前往都欲罢不能。
牛蛙,这款原本在南方城市如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地已经成为网红菜的美食,在北京也慢慢火了起来。它接过了小龙虾的棒,成为新的爆火单品。从经典的馋嘴蛙到铜锅牛蛙、炭烤牛蛙、美蛙火锅、卤牛蛙,主打牛蛙的餐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街边饭馆也加入了牛蛙的菜单。
牛蛙的火爆并非一蹴而就。其实,中国吃蛙的历史相当悠久,尤其是田鸡,也就是虎纹蛙,曾经也是风靡一时的美食。然而,牛蛙和田鸡并非同一物种。田鸡原产于亚洲,而火遍全国的牛蛙则来自北美洲,主要是美国。中国大约在几十年前开始养殖牛蛙,它的体型比田鸡、青蛙都大,叫声响亮,冬季时显得有些呆萌。
尽管牛蛙与田鸡在口味上各有千秋,但牛蛙最终大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牛蛙的后腿肉质丰富且嫩滑弹牙,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高。其次,牛蛙的大规模人工养殖,使得其产量在短时间内爆发。再者,随着全民嗜辣潮流的兴起,麻辣鲜香系列的牛蛙菜品深受欢迎,成为了牛蛙快速吸粉的重要因素。
然而,牛蛙在消费端火爆的同时,养殖端却隐患重重。首先,牛蛙作为外来物种,对本土生态链造成了干扰,导致很多物种减少甚至灭绝。养殖过程中,污水和病死蛙体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许多地方发布了禁养牛蛙的通知,牛蛙养殖基地从东部沿海转移到了中部地区,但即使是这些转移后的地区,也很少有大规模的养殖基地,而是依赖于农户小规模养殖,产量不稳定。
此外,牛蛙供应链的不稳定也是一个隐患。产量波动会导致价格波动,我作为一个经常购买牛蛙的人,深有体会。有时牛蛙价格高涨,有时则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短短几天内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有时去餐厅想吃牛蛙,却被告知没有货,这也与供应链的不稳定有关。
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牛蛙养殖的蜂拥而上,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利润,采用了高密度的养殖方式,导致病害高发。为了保证成活率,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导致了在牛蛙中检出抗生素和违禁品的新闻不时出现。
尽管牛蛙目前仍受到追捧,但我认为其热度终将降温。过去的酸菜鱼、烤鱼、小龙虾等单品也曾火爆一时,但如今它们的热度已经大不如前。牛蛙的火爆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单品将会取而代之。毕竟,只有少数物种能够长期保持其火爆态势,而大多数则会因各种因素而逐渐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