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烟火交织的隐秘小巷——鄂州的不为人知之美

千年古都鄂州

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

还有藏在历史褶皱里

独具文脉书香的老巷子


老鄂城人耳熟能详的

莫过于儒学巷和考棚巷

而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

一条藏在雨台山小区的小巷

翰林巷


它既保存着朴实的烟火气

还独具文化气

内里的“学霸密码”

更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



说到翰林巷,也许不少鄂州人会一脑门问号,但如果说是雨台山小区内一条极具文化气息的巷子,附近居民一定乐意给你当向导。

翰林巷不好找,途经鄂钢医院,来到一家幼儿园的路口,拐个弯,寻寻觅觅,终于抵达。

其实,翰林巷最早发源于我国的两晋时期,与兴办读书堂密不可分

据北师大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记载,两晋时期的地方学校,最著名的便是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今鄂州)兴学的事。他不仅盛修学宫,还广邀名士,或为办学出谋划策,或是直接参与教学,一时间促成了武昌学宫教育影响力广泛而深远。

到了宋代,鄂城科举兴学氛围浓厚,光是在读书堂东射圃山置有学宫、房屋就有272间,沿西山拓展至洋澜湖边的学宫,壮丽宏敞,是许多学子向往之地;不仅如此,城内还相继建了南湖书院、东皋书院、凤台书院、寿昌书院,无数学子趋之若鹜。

期间,鄂城参加地方考试有400余人,参加朝廷贡士考试边科的都有中试者。据《武昌县志》记载,元至清代,共输送进士75人;仅清代中举人就有206人,清道光后,参加秀才考试近200人,赴会试的就达20余人。

这些参与学习和考试的书生,尤以在雨台山的城隍庙与寒溪塘之间客住学子居多,久而久之,这条输送大量人才的小巷被当地人称为“翰林巷”。

多年前的翰林巷因破败老旧,一直藏于角落“少人识”。

后来,得益于政府老旧社区改造,藏在雨台山小区内的翰林巷趁此机会,重新粉刷了两侧墙体,拆除周边违章建筑,修复开裂围墙,修建口袋公园,不仅提升了小巷颜值,还挖掘出它曾经的故事。

几百米长的翰林巷,不仅藏着“学霸密码”,社区还依托寒溪塘与雨台山的人文底蕴,绘制鄂州“八景”文化墙绘,给小巷增添不少文化“内涵”。

巷子旁的口袋公园,也颇具“学霸”气质,廉洁文化墙、艺术雕塑,广场中央新颖的“状元门”装饰,不时吸引过路的居民拍照打卡。

走到小巷尽头,眼前一栋建在山坡上的白墙红砖平房,吸引了不少人眼球,居民们亲切且自豪地称它为“将军楼”。

据说,这里曾是抗日名将王震将军临时指挥所,如今,每年都有特殊教育学校、西山小学、第三中学的学生来此参观学习,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


多年来,翰林巷被周边许多小区“包裹”着,因此颇具烟火气,留藏着许多老鄂州人的儿时回忆。

特别是围绕着小巷的鄂钢医院和不远的八一小区、松风名居,几乎都是原企事业单位的宿舍楼,许多从老鄂钢和八一钢铁厂退休的老职工,时常会感叹当时的美好。


老房子楼层不高

楼与楼的间隔也不远

裸露的红砖墙

开放式的楼梯

纵横交错的各种电线

都在细说着它的岁月

房子虽老旧,但地理位置绝佳,紧邻十字街、建设街,这些老鄂城繁华的街道,生活在这里,简直不要太方便。

藏匿在小区内的各种美食店,爱国烧鸽馆、雁归来酒家、鸭血粉丝、麻辣烫、炸串……多年的老味道,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

静谧的小区内

总会集聚一群老人家

闲话家常,含饴弄孙

慢悠悠度过这闲暇的一天

从古武昌人才聚集地

到充满烟火气的人间“静”土

再到红色文化的传承

……

如果你有时间

不妨去翰林巷逛逛

亲身去接受人文氛围的滋养

感受慢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出品 |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鄂州融媒全媒体记者 | 王凤玲

摄影 | 艾博林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巴以停火“在望”了吗  避风塘手势舞包甜的  徐艺洋回应黄子韬发疯文学  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全面实施  乒超联赛第二阶段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