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桃源行》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这一描绘,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桃花盛开的画面,同时也隐含了对理想境界——桃源的追寻与向往。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春天的美景,桃花盛开、水流潺潺的生动场景,更借由“不辨仙源何处寻”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宁静祥和之地的渴望与探寻。王维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现实与理想交织,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超脱与寻觅的心境。《桃源行》作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句诗不仅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一种寄托与追寻。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世外桃源”是我们中国人内心都会充满向往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首先是由东晋时代的大文学家陶渊明塑造。因为桃源切中了古时士大夫们心中对理想家园的向往,因此成为一个特别典型的文化意象,历代文人都会依照自己内心的希望为桃源添砖加瓦。
陶渊明对于王维来说是一位精神层面效仿追随的对象。他的诗中经常会提到陶渊明,王维的生活方式,包括选择隐居,也是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在王维十九岁的时候,他作了一首古体乐府诗,创意题材完全比照陶渊明。这样的写法对于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来说倒也不是什么大事。王维诗中构画的桃源,和陶渊明笔下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细品王维的诗之前,我们可以简单说一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远比桃花源诗有名。在桃花源记中,是一位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士在迷路中误入一处景色优美的桃花林,武陵渔人穿过桃林,看到一处闪烁着光芒的山洞。武陵渔人舍船登岸,穿过山洞,进入了桃源世界。
桃源中人务农为业,鸡犬相闻,男耕女织,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见到武陵渔人,这些人大吃一惊,简单沟通后很好客的请武陵渔人到家设宴款待。交谈中武陵渔人知道这些桃源人的先祖是因为秦汉交替到来的战乱,才避世到这里的。因为和世界隔绝很久,已经不知道汉朝、魏晋的存在。交谈下来,武陵渔人和桃源人都感到叹惋。最后,桃源人叮嘱武陵人不要把这里告诉外人。
武陵人显然没有当回事,他出来的时候特意做了标记,之后到官府告诉了桃源世界的存在。官府派人跟着武陵渔人去找。即便曾经留下标记,武陵渔人却再也找不到桃源世界了。当时一些高尚人士听到这个传说,也想去找,但是没有找到。当高尚人士去世后,没有人想要去找桃源世界。
《桃花源记》通过一位武陵渔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桃花源诗》则是在故事的基础上,以陶渊明自己的视角,表达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对桃源世界的向往。
那么王维笔下的桃源世界是个什么样呢。
在诗中,去探寻桃源的人并不是一个渔夫,而是旅者,因为喜爱山中春色,沿着两岸桃林无意间穿过山口,见到远处山村。通过交谈,村中人第一次听说有汉朝存在,村中人身上还穿着秦时风格的衣服。这些人共同居住在武陵源,在现实世界之外建设了这个美好的田园世界。听到有外客来访,村中人很感兴趣。他们告诉外客,一开始搬迁到这里是为了躲避战乱,哪知慢慢的在这里修仙成道,对于外部世界不再想念了。
旅者并不知道,像这样的人间灵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心中牵挂着外边世界的家人。离开田园世界后,他又开始想念这里,不顾隔山隔水,决定辞家彻底进入桃源世界。旅者自认为走过的路不会找不到,可是哪里知道眼前的峰壑地形完全变了。能够记得的只有当时感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时此刻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却已杳杳难寻。
如果说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世界是一个隔绝于世的人间村落,那么王维笔下的桃源世界则更加虚无缥缈一些。
在王维笔下,观察者是一位旅者,他不是在谋生,而是在欣赏美景。经历过桃源世界之后,他首先是自己喜欢上了这里,处理完人间俗务,是自己要返回桃源世界。因此,在王维笔下的这个人,其实就是王维自己。
发现桃源世界都是不经意间,也就是在心中无欲无求的时候才会进入。而如果刻意去找,那么桃源世界就不存在。所以,王维笔下的桃源世界更偏向于是他或者人们于心灵畅游的时候,触发某种机缘而进入的特殊境界。
这样的世界可以是仙界,可以是灵境,当然也可以是桃源。因为陶渊明构筑的桃源世界非常美好,读过陶渊明文章的人心底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人们心灵畅游的时候,很有可能也会进入意象中的桃源世界。
这也许就是王维笔下的桃源世界的独特之处。这个桃源虽然来自陶渊明,却又不是严格的复制,而是有了王维自己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王维的这首诗才可以离开陶渊明的作品独立存在,并且传播千年。
前边说到,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不过十九岁,正是年少有为的时候。在这个时期的诗作中,我们读者可以感受到王维旺盛的活力和饱满的精气神。因为知识储备实在是丰富,王维在这个阶段的作品中总是感觉很用力,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获取人们的共鸣。到了王维人生的中后期,他反而不再急于表达,也不怎么写长篇大论,往往二十字的五言绝句就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了,韵味反而更加悠长,艺术上的美感也更加醇厚。
当然,年轻人就该有一股活力和热血,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年轻王维的才华和热情,以及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通过和陶渊明的对比,也许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自己内心中的桃源世界。